收藏 优化楼宇结构 津河西诞生三座税收“亿元楼”
- 发布时间:06-05 08:35
河西区把楼宇经济作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,依托现代服务业及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契机,优化楼宇经济产业结构,精心培育特色产业楼宇,促进了纳税超亿元商务楼宇的形成。目前,全区共有商务楼宇75座,建筑面积达到了210万平方米,入驻企业近3000家。2008年,楼宇内企业实现税收13.3亿元,占三级财政收入的33%,留区税收7.2亿元,占全区留区税收的42.3%。其中,环渤海发展中心、天信大厦、万顺国际贸易中心跨入年税收“亿元楼”行列,2008年,这3座商务楼宇共实现税收7.1亿元,带动了楼宇经济的全面发展。区委书记沈家聪指出:亿元写字楼的形成,是我区多年优化服务环境、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成效,也是发展楼宇经济进入新阶段的标志。要把楼宇经济、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河西又好又快发展的大战略,甚至是核心战略抓好,形成更多的“亿元楼”,实现小空间、大效益。
近年来,河西区立足于CBD商务中心区的格局和功能要求,深入研究楼宇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,搞好规划,进一步明确楼宇经济特别是纳税亿元楼的发展方向。通过资源整合,提高写字楼内行业档次,着力引进总部经济,发挥品牌优势。经过几年的探索,在发展楼宇经济的过程中,河西区逐步明确了区域产业定位,确立了友谊路金融服务区和小白楼商务中心区的区域发展理念,使这两个地区成为吸引相关企业的主要聚集地,相继引进了大连银行、浙商银行、上海银行、东亚银行等20余家金融单位,使该区域的金融氛围日益浓厚,促进了金融产业的发展,也成为吸引知名企业进驻的关键因素。如环渤海发展中心纳税构成中金融产业占95%;天信大厦纳税构成中金融产业占83%。万顺国贸中心坐落在小白楼商务中心区内,该区域聚集了金皇大夏、亚太大厦、泰达大厦、凯旋门大厦10余座高档写字楼,高端客户群密集,商务氛围浓郁,CBD品牌概念深入人心,成为总部型企业、知名企业落户的首选之地,万顺国际贸易中心纳税构成中知名企业占90%。
纳税超亿元楼宇的形成,要求楼宇必须要有明确的产业定位、要有骨干企业支撑。为此,河西区积极引导楼宇企业根据自身条件设定招商门槛,明确招商对象,重点引进规模大、知名度高、纳税能力强的企业进驻,并引导楼宇业主为楼宇内原有的重点企业预留发展的空间。河西区将环渤海发展中心定位为金融产业特色楼,抓住国家开发银行、浦发银行、华厦银行近几年扩大发展的机遇,及时满足了他们扩充办公面积的要求,为其留在河西、扩大业务奠定了基础。天信大厦被确定为金融产业特色楼后,先后引进了民生银行、出口信用保险、嘉泰投资担保公司等金融企业。万顺国际贸易中心定位为总部经济、物流产业特色楼,先后引进了五矿钢铁、壳牌石油、川崎汽船、上海康捷空物流公司等企业。3座税收“亿元楼”中共有纳税企业140家,其中纳税额超过100万以上的企业共26家,纳税总额6.37亿元,占3座楼宇纳税总额的97.6%,涉及金融、房地产、商贸、物流、中介服务5大支柱企业。